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安西县 > 安西县政治 > 唐德宗时期,吐蕃大唐的战与和

唐德宗时期,吐蕃大唐的战与和

发布时间:2023/4/4 14:41:33
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 http://m.39.net/pf/a_4540736.html

唐中前期随着文成公主、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和亲,唐与吐蕃之间便开始了频繁互动并就此形成甥舅关系,这是唐蕃双方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。但细究两国关系近三百年的走向,冲突与和好交错伴随其中。代宗大历十四年()九月,征召西川节度使崔宁入朝,西南地区无将领镇守,蕃诏趁此时机联军入侵,李晟等率兵击败,才使唐朝西南局势暂时安定。

德宗即位之前,唐朝主要是和回纥保持亲密关系,唐以子女玉帛尽归回纥的承诺,请回纥两次出兵平叛安史乱军故二者关系总体趋向是保持友好状态。唐与吐蕃则关系紧张。在安史之乱之际,唐朝将西北驻兵借调平乱,暂时无暇顾及西边。吐蕃便趁机往唐境大举扩张,势力自西域、河陇、剑南三方并进,并持续频繁寇边。安西、北庭陷吐蕃十余年后,于建中二年()六月借回纥道才得以将消息通达朝廷。

一、德宗即位初河朔藩镇形势

德宗即位后,唐朝内部仍延续着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局面。建中二年正月,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,其子李惟岳请袭父节度使之职,因代宗时李宝臣帮助魏博节度使田悦继承叔父田承嗣之位,田悦便上书请德宗同意李惟岳请求;同年七月,淄青及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病故,其子李纳同请承袭节度使之职。德宗本就立志削藩,意欲杜绝藩镇父死子继旧制,故回绝李惟岳和李纳请求并出兵讨伐。

此举一出,各藩镇势力倍感威胁,故成德李惟岳、淄青李纳联合魏博田悦共抗朝廷。建中三年()正月,李惟岳大将王武俊倒戈杀李惟岳,德宗欲趁机划分成德势力,只命王武俊任恒冀节度使,导致王武俊不满,转而与幽州节度使朱滔联合反叛唐廷,救援被唐廷围困的田悦。

德宗调动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征讨王武俊和朱滔叛军。建中三年十一月,王武俊、朱滔、田悦、李纳自立为王,并尊奉李希烈为帝,掀起“四王之乱”。淮西节度使李希烈,本是奉命讨伐与河朔叛军遥相呼应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,后居功自傲占据襄阳城,不听命于唐中央。建中四年()十月,德宗调遣泾原兵平李希烈,兵将途径长安时,因国库空虚,将士粮赐不充,发生兵变,迫使德宗仓皇之间出奔奉天(今陕西乾县),乱军拥立赋闲在京的朱泚并占据长安城。

这些动乱发生的原因可追溯至安史之乱后任用降将的痼疾,藩镇不听命于中央,自任官吏、自掌赋税,逐渐形成节度使传子制的割据势力,导致唐中央与藩镇势力之间矛盾不断加深。德宗上台即着手处理藩镇问题,此前对河朔用兵已久,国库空虚,河北藩镇内讧又导致局势混乱,削藩战争牵涉的地区和兵力不断扩大。藩镇叛军时而各自为营,时而遥相呼应,叛军将领时而互相攻伐,时而归顺朝廷,不久又叛离中央,令唐廷应接不暇。

再加之吐蕃、回纥等势力夹杂于中央、藩镇与叛军各方势力之间,使得削藩举步维艰,内政和民族关系问题互相交织,使即位不久又立功心切的德宗面临巨大挑战。正如张国刚指出:“周边少数族的势力消长及边疆形势的变化,对河朔藩镇割据局面的长期存在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”。故迫使德宗尝试与吐蕃、回纥等周邻民族政权交好以求可以集中力量处理内部藩镇事宜,并进一步影响了此时的民族关系走向。

二、德宗即位前的吐蕃情势

德宗即位前,吐蕃实际上已控制了整个河陇地区。吐蕃国内,传统宗教苯教正面临外来佛教的挑战。吐蕃君主墀松德赞大力扶持佛教,为缓解国内因宗教矛盾引发的君主和贵族势力之间的不和,集全国实力对外征讨,以期转移矛头,且当时吐蕃正值强盛期,势力与开始衰亡的唐朝不相上下。

加之肃、代二朝,始终对吐蕃报以敌对态度,更刺激吐蕃趁唐朝内部动荡之时,屡屡侵占边界土地,掠夺人口。广德元年()十月,吐蕃率吐谷浑等总计二十万余攻入长安。代宗出幸陕州(今河南三门峡市),吐蕃立金城公主侄李承宏为幼帝,纵兵在长安城大肆烧杀抢掠,占领15日后退去。

十二月,剑南、西山诸地也陷于吐蕃,唐蕃关系陷入最紧张时期。终代宗一朝,扣留吐蕃使者八批,唐蕃关系未有丝毫缓和。这种僵持关系一直持续到德宗即位后才开始转变,德宗主动遣使和归还俘虏使唐蕃关系进入新的磨合期。

墀松德赞以后,后续三位继任者坚持弘扬佛教。吐蕃内部此种变化,反映在其对唐关系上,则是以赞普为首的王室主张和唐朝合盟,而旧贵族阶层多为苯教支持者,他们主张通过战争取得实际利益。赞普势力与赞普母族和外戚之间、大论之间的斗争始终贯穿吐蕃全期,而他们之间的内斗也影响了吐蕃对唐朝的态度。

墀松德赞是吐蕃历史上继松赞干布之后,最有成就的赞普。他在位时期大力扶植佛教,向唐朝提出迎请汉僧讲学且每年一轮换的要求。从古印度先后请来佛教著名的大师寂护和莲花生。为打压国内旧贵族支持的苯教势力,举行著名的佛、苯二教辩论会,佛教以绝对优势战胜苯教,成为此后弘扬佛教的最好推动力。

同时兴建桑耶寺,挑选有声望的贵族子弟出家为僧,以政府财政支持僧人供给、寺院的建设和发展。与德宗同时期时,佛教不仅在吐蕃立足,而且已开始盛行,佛教弟子迅速增长,越来越多的民众也开始信仰佛教。

德宗初即位之时的唐朝状况与此类似,出于内政上的考量,德宗也谋求从外部突破困境,尝试重新构建民族关系,故主动与吐蕃修好。但德宗外交构想的主旨主要在于加强皇权,稳定内政。在与吐蕃达成修好意愿后,建中二年,德宗下诏征召防御吐蕃的西线防秋兵,内部正式拉开削藩大幕。

三、德宗即位后的对蕃新举措

德宗即位之时,正值吐蕃和南诏联兵大举进犯唐朝,大历十四年,南诏阁罗凤死后立其孙异牟寻为嗣,“异牟寻有智数,善抚众,略知书”,及异牟寻立,吐蕃与南诏联兵二十万分三路进犯西南,“一趋茂州,踰文川,扰灌口;一趋扶、文,掠方维、白坝;一侵黎、雅,叩邛崃关”。此时正值德宗即位,有意联合吐蕃。因此,此前就将主战派西川节度使崔宁征召入朝。

但吐蕃不知德宗意图,闻崔宁离职便即刻联合南诏大举进犯。又将所获工匠送往逻娑城(今西藏拉萨),是为吐蕃和唐朝文化、物资交流的明证。南诏自天宝十一年(),“于邓川册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,授长男凤迦异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马大将”,但杨国忠无故逼其反叛,南诏为求自保只能弃唐投蕃,与吐蕃成为兄弟国,后便时常附吐蕃侵扰唐朝边境。势力扩展到滇池一带,成为唐西南边境的一大敌对力量。

德宗上台之初,在安四方以定天下的整体民族观下,一改肃、代两朝不割土、不弃民,联回纥以抗吐蕃的对外民族政策,首先遣使吐蕃并主动归还代宗朝俘虏,可谓“破冰之举”。代宗时,吐蕃寇扰的同时还遣使求和,因此唐廷将吐蕃来使扣留,所获俘虏皆发配至江岭地区,有至死不能归国者。

但德宗即位后“务以德绥远方,征其俘囚五百人,给衣一袭”。随后五月,“又命(韦)伦为太常卿。复使吐蕃”,德宗在短时间内两次遣使吐蕃,所依据的理念是为唐朝以往对民族政权常用的德绥政策,使者韦伦也是精挑细选之人。第一次主动出使就归还在押俘虏五百人,赐衣服路费,严令边将不得主动出击。

吐蕃开始并不相信,直到韦伦送还俘虏后,德宗威名大震,吐蕃亦甚为欢喜,热情款待韦伦九日后才令其归国。因此次恩情,吐蕃畏服韦伦,故唐朝第二次又遣使韦伦表达合盟之意。这与德宗初期意欲以德化民、扫除积弊,树立政治清明、建功立业的形象颇为相符。

同时,外交上安抚与唐朝西北及西南接壤的军事强国吐蕃,对于德宗谋求解除边境之忧,立志削藩的内政亦相辅相成。同年十二月,吐蕃遣宰相论钦明思等五十五人随韦伦同至唐廷,进献宝物,表达修好意愿,德宗以礼接待。这是吐蕃自安史之乱后第一次回应唐朝的示好,也是唐蕃关系改善的开端。

在两国关系出现转机之初,唐朝蜀地将领曾进言,称吐蕃财狼本性,劝德宗不要归还俘虏。德宗认为吐蕃如果犯塞就还击,如果表示臣服就接受归降。反击是为示威,纳降是为立信,“威信不立,何以怀远”,德宗欲以大国之姿,对吐蕃实行怀远之策。数次归还俘虏后,唐蕃关系正式转向缓和。

此后唐蕃互相遣使,使臣往还也成为唐蕃关系的集中表现,贯穿整个唐蕃关系始终。就德宗朝而言,建中四年有六次,贞元三年()有九次之多。使臣不绝于道是当时唐蕃关系改善的真实写照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nxizx.com/axxzz/14100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