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安西县 > 安西县旅游 > 清朝冒赈案中的军机大臣受乾隆皇帝赏识,为

清朝冒赈案中的军机大臣受乾隆皇帝赏识,为

发布时间:2023/4/16 9:19:38
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 http://m.39.net/pf/bdfyy/

清朝大案揭秘:比和珅官大,受乾隆赏识,为何是冒赈案祸首?

清朝大案“甘肃冒赈案”是清朝腐败的一个缩影,这一腐败案件发生上连着乾隆皇帝,下连着一群贪污大臣。怪不得史学家说清朝衰弱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显现了,因为乾隆期间制造的贪官太多。

促成腐案

乾隆年间,甘肃停捐以后,为了解决甘肃当地清军和老百姓吃饭问题。户部每年都会给甘肃拨款一百多万两白银,用以维持当地民生问题。但甘肃是西北地区的一个贫穷省份,根本无法与江南地区的各省相比,即使与西南省相比,甘肃也不行。

因此,清朝每年给甘肃拨款这么多,甘肃当地还依然缺粮食,而且当地粮价是天价,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。

乾隆三十九年,也就是年,陕甘总督勒尔谨和陕西巡抚毕沅联名给乾隆皇帝上奏折,他们在奏折称:甘肃土地不好,因而老百姓贫穷,而且还有灾荒发生,老百姓经常需要朝廷的接济银度日,长此以往不是长法,怕生民变。请求朝廷准许甘肃的肃州、安台两地恢复捐监旧例,通过捐纳方式来增加官府的粮食储备。

关于捐监腐败的事,清朝已经发生过很多案件。比如乾隆三十一年,陕西、甘肃捐监舞弊案出现后,很官员在捐监中浮收、侵占、勒收之实,捐监成为清朝地方官员捞取外快的快速手段,因此乾隆停止两省的捐监。

不仅陕甘两省被乾隆叫停,乾隆叫停了直隶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南、湖南、河南等地的捐监,当时全国只剩下福建、云南和广东三省还保持捐监。因为这几个省份很富。

乾隆皇帝接到勒尔谨和比沅的奏折后,一时拿不定主意。毕竟民生问题是大事,如果解决不好引起兵变民变,将会得不偿失。但如果放开捐监口子,将会成为一些官员大肆贪污的“致富”手段。

此时主管户部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于敏中对乾隆皇帝说,勒尔谨与毕沅奏折中说的都是实情,如果恢复甘肃的捐监,让一些有钱人交纳粮食可能成为监生,这也是对朝廷对老百姓都是一件好事。

在于敏中的劝说下,乾隆皇帝同意了勒尔谨与毕沅的奏请。

皇帝近臣

于敏中是谁?为何乾隆皇帝如此听信于他?

于敏中字叔子,又字仲常,江苏金坛人,他的哥哥于振是雍正元年的状元,于敏中本人是乾隆二年的状元,当时于敏中只有24岁,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。

于敏中的确是一个很聪明的人,而且有着惊人的记忆力。最主要的还是乾隆很喜欢他。由于乾隆皇帝喜欢写诗,有时说出后由身边的近臣记下来,因为于敏中在乾隆身边,他只听一遍就能把乾隆随口说的诗记下来,这也是为什么乾隆皇帝诗留下来的最多缘故。

正是因为于敏中的才智与聪慧,一直受到乾隆皇帝宠爱,于敏中在仕途上也顺风顺水,一路得到高升。年,他担任军机大臣,到了去世,他在军机处呆了近二十年,堪称乾隆时期的近臣。

据史料记载,于敏中一生最大贡献就是领导编写了《四库全书》。其他真没有闪光之处。

于敏中虽然才华出众,官居高位,但此人却不是一个廉洁的官员,是当时有名的贪官。由于乾隆是第一位通过秘密立储而成为皇帝,因此乾隆皇帝继位后,身边没有近臣,急需要有一批近臣和亲信。

乾隆皇帝继位之初,为了稳固皇位可以说想了很多办法。当他皇位稳固大权在握时,又喜欢溜须拍马,而且还独断专行,他最喜欢别人说他是“明君”,因此身边很快聚集了一批投机钻营的官员。乾隆皇帝甚至说:“本朝无名臣,也不需名臣”。

乾隆皇帝时期,清朝内部形成了“以模棱为晓事,以软弱为良图,以钻营为进取之阶,以苟且为服官之计”。因此有人说乾隆皇帝身边重臣也都是些无操守的不良之人,有人曾这样评价:“讷亲横,于敏中贪,傅恒奢,和珅兼而有之。余皆旋进旋逼,缄默取容而已”。

于敏中成为重臣时,和珅还是小官,即使于敏中临死前一年,和珅还被弹劾降了两级,只是一个总管行营事务的官员。不过于敏中的贪也给和珅做了榜样,为后来和珅大贪特贪开了先河。

参与腐案

清朝的军机处是国家的中枢机关,于敏中长期把持军机处这一要职,他还与内侍交往,收受其他官员贿赂,营私舞弊、贪赃枉法,给乾隆时期的朝中风气带来很不好的影响。

乾隆时期盛行的捐纳,于敏中没少从中以权谋私,那些想捐官的人,送给他很多钱,而且于敏收钱就办事,而且很快给这些捐官的人找到实缺。

当时清朝中很多人变卖家产,也无法捐到一官半职,但于敏中却能从中给一些捐官者找到位置。这些捐官的人当官后,肯定要把钱捞回来,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。

因为于敏中一直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,当时朝中竟然没有一人敢弹劾他。因为于敏中与皇帝关系太近了,没人敢惹。可见当时乾隆手下大臣都变成什么样了。

于敏中为甘肃捐监的事,劝说乾隆皇帝,并不是无缘无故。至勒尔谨与毕沅给了他多少钱暂且不说。乾隆皇帝对于敏中器重,使他同意了陕甘的奏请,再次让甘肃的肃州和安西两州重新捐监。

冒赈案发生后,虽然于敏中已经死了,但由于受到怀疑,因此在乾隆五十一年,乾隆下令,将其撤出贤良祠。

可怜于敏中虽然没有被斩首,但死后没了荣誉,成为万人痛骂的贪官。

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。

参考资料:《清史稿》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nxizx.com/axxly/14229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